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开县社会经济自然概况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北纬30°49′30″至31°41′30″,东径107°55′48″至108°54′之间。东与巫溪、云阳接壤,南与万州毗邻,西与开江交界,北与宣汉、城口相连。现辖55个乡镇,1053个行政村,13020个村民组,总人口149万,其中农村人口132万。辐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0万亩(土地详查面积),海拔在134-2626米之间,地貌特征为”六山三丘一分坝”。

20年的改革开放,开县经过国家商品粮油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农业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6.7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1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15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6.2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0.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比为45:55,实现财政收入1.76亿元。

开县又是三峡库区淹没量最大的县,被淹没人口、耕地、房屋均居三峡库区22个县(市)之首,淹没集镇10个,县城全淹,移民人口近20万人。

(二)开县中药材生产发展概况

开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各种中药材的生产发展。早在唐代,开县就有中草药栽培历史。据资源普查,开县境内有野生药材和适宜种植的药材品种达1000多个,常年产药的骨干品种300多个。早在1976年,开县就建有18个中药材生产基地乡,196个药材生产专业队,种植药材品种64个,面积3万多亩,产量2000多吨。每年向全国各地及出口的品种有云木香、玄胡、厚朴、黄连、桔梗、川楝子等20多种,其中云木香、玄胡被定为国家级生产基地县,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日本等地。全县现有药材种植面积近10万亩,常年收购量近万吨,形成了较大规模。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经贸委《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的精神,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移民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全县农业生产的八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重点来抓,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重点项目来抓,实行公司(药厂)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思路,出台优惠激励政策,制订了《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和《开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为我县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开县建立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必要性

中药材是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是人类用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医药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与日急增,因此,建立稳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开发已势在必行。

(一)是保证人们防病治病用药的需要。中医药治病用药的显著特点是多味配方,缺一不可。由于中药材生产地域性很强,必须进行全国性的调配,才能满足人们用药需要。加上世界各国都热衷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纷纷把目光投向传统医药,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急增,不建立稳定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就满足不了人们防病治病的用药需要。我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药库”之称,且药材质量上乘,品质稳定,一直是全国药材调配的基地之一,在中药材出口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把开县作为全市百万亩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开发十分必要。

(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中药材种植一直是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由于过去种植分散,产销脱节,种植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产量收入极不稳定,药材品质也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市场需要和农民稳定增收。同时,中药材是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药材质量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稳定中药材质量,提高中药材的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劣质药材充斥市场,只有建立长期稳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才是出路。中国入世之后,我国的中药材出口贸易将迅速增加,要让中药尽快走向世界,就为中药材产业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只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优势品种为突破口,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是确保三峡工程安全的需要。我县是三峡库区淹没损失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的县。为确保三峡库区移民这一世界难题能够顺利破解,除了外迁移民,大量的是就近后靠。为了移民移得走,能致富,安置移民一户种植3亩左右的优质中药材,就能实现移民有稳固的收入,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是移民安置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江量,大力发展杜仲、厚朴、银杏、辛夷等木本药材,增加常年绿色植被,是确保三峡工程安全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保证三木药材的有序采伐,永续利用,不致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只有走中药材产业化开发之路,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应对我国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以化学药品为主的医药产业格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仿制化学药品将让位于中药和生物制药,中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快,这是中药材生产发展的极大机遇。但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出台,中药材及饮片都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过去那种自发分散的落后生产方式,无规模、无品牌的盲目生产,缺乏严格的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中药材产业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亟待向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和提升。只有建立起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开发,才能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开县实施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的可行性

(一)地理条件独特。开县境内的地质结构,由于各地质时期的造山运动及水流侵蚀切割作用,导致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岩性差异很大,成土母质多样,地表出现层状排列,山地、丘陵、平坝三种地貌并存,海拔垂直高差大(2492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应多种中药材的生产种植,为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同时,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远离铁路干线、无工矿企业污染的边远山区,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无污染,空气清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环保要求,生产出的中药材质量好、品位高,具有道地性。

(二)气候、土壤条件优越。开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日平均温度18.5℃-10.8℃,年积温6775℃-4224℃,无霜期180-306天,日照时数1463小时,年降雨量1211.7mm,相对湿度80%。开县的土壤分7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68个土种,成土母质好,紫色土面积大,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土地面积宽广,PH值中性。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适宜于各种中药材的生产和规模发展,为我县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

(三)交通、通讯方便。开县县城距万州港和火车站、五桥机场77公里,距达万铁路任市站80公里,距达川火车站162公里,梁平机场130公里,水、陆、空出口运输口岸极为方便。全县55个乡、镇全部通车,90%的村通了公路,通车里程1.5万公里。县主干道已硬化成国家二级公路300余公里。三峡工程建成后我县还将拥有一个更大的长江客货运输港口,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建立起移动通讯A、G网及基站20个,开通数字数据通讯”高速公路”,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总容量6.6万门,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交通、通讯极为方便。

(四)种植资源丰富。开县幅员辽阔,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据1983年资源普查,县境内有中草药1081个品种,分别属于103科、186属,总产量达6480万公斤。据《开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草药的采集、制作和简易栽培。民国初年常年收购中草药材70多种,3000余担。民国37年外销黄连、党参、天麻、白芷等500余担。近年来,我县加速了以云木香、玄胡、杜仲、厚朴、银杏为重点的骨干中药材基地建设,基地面积已达到10万亩。其中云木香、杜仲、玄胡为主的道地药材和优质品种基地8万亩,户种中药材20亩以上的大户3000余户。云木香和玄胡两个品种被列为国家级生产基地,产量已达到全国产量的70%,市场占有率达50%,已经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为继续扩大基地形成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五)加工营销基础较牢。目前我县拥有中药材经营企业2个,饮片加工厂2个,综合性药厂2个,已与全国近80%的药材站、医药站、药厂建立了较为稳固的药材购销关系,网络覆盖面广,信息畅通,技术力量雄厚,仓储条件好,信誉度高。中药材加工厂年加工饮片1500多吨,多次被评为原四川省中药材饮片加工先进示范单位。县内的医药行业龙头企业重庆迎仙山制药厂,现有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厂房9600平方米,拥有中成药片剂、散剂、胶囊剂、生化制药等四条生产线,4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西部制药厂有固定资产近200万元,厂房2万平方米,拥有中成药生产线2条,30多个品种,新近开发生产的长春宝胶囊、天王补心片、痰咳净等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500万元,利税200多万元。银杏茶是中老年人健康心脑血管的常用饮品,今年已被评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年生产量达100吨,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西欧等国家。现有的药材加工、经营企业与全国各大药厂都有较紧密的购销联系,已经形成了中药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实施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的基本原则

实施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我县将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市场导向选精品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我县重点选择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稳定的供求关系的优势中药材品种,建立起以云木香、玄胡、柴胡、辛夷、杜仲、薄荷等六大优质中药材基地。

(二)道地特色高效益原则。发挥我县具有传统特色的大宗药材品种优势,选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于引种地的云木香、玄胡为骨干品种,发展成具有市场潜力的道地药材品种。

(三)实行GAP管理高起点原则。建立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中药材基地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建立高起点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对中药材生产基地进行统筹规划;按照供求关系周期性变化规律,把长远骨干项目与短期见效品种结合起来,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保证药农的利益,实现中药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开县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地点和规模

(一)云木香生产基地。云木香是我县1958年从云南省丽江地区引进成功栽培的中药材拳头骨干品种,以其质地坚实、油性足、香气浓、品质优而享誉全国。近年来常年栽培面积5000亩,产量1500吨左右,最高年达8000亩。云木香是国家”八五”期间确定的60个重点中药材生产品种之一。在九五期间的1998年,国家医药局、国家经贸委、中医药管理局在贵阳会议上确定为50个重点中药材品种之一,我县云木香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70%,市场占有率达50%,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规划在北部山区(界梁、一字梁)的白泉、关面、红园、满月、岩水、锦竹等六个乡为定点基地乡,稳定种植面积2万亩。

(二)玄胡生产基地。玄胡是我县1972年从浙江省神县引种栽培成功的中药材骨干品种,以其质地坚实、颗粒饱满、生物硷含量高而畅销全国并出口。我县生产的玄胡,经原四川省药检所鉴定,多种生物硷等有效成份高于原引种地,被国家和原四川省确定为基地县。我县常年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400吨左右,最高年(1985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规划在中山台地的白鹤、白桥、郭家、大慈、大德、九龙山等10个乡镇为定点生产基地乡,稳定种植面积2万亩。

(三)柴胡生产基地。柴胡是我县北部山区可大量种植的多年生中药材品种。由于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野生资源日益匮乏,药农不愿种多年生药材,加上柴胡种子发芽对温度要求较严格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大面积种植,市场供不应求。我县常年种植面积约2000亩,产量300吨左右(含野生资源)。规划在北部山区(一字梁)的满月、红园、关坪、白泉等五个乡为定点基地乡,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

(四)辛夷生产基地。辛夷是2001年通过中国林科院对口扶持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引进的生态、药用两用的新品种。2001年育苗100万株,2002年即可发展2万亩。规划在海拔700公尺左右的中山地区,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停耕还林区,集中规模发展4万亩。

(五)杜仲生产基地。杜仲以其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作用而大量消费,产品供不应求。我县的杜仲生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万多亩。规划在海拔800公尺左右的中山台地继续发展,建成规模较大的杜仲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2万亩。

(六)银杏生产基地。银杏属多年生乔木,以其果实和叶入药,是中药材和生产饮品的长线骨干品种之一。由于白果和银杏叶具有温补功效和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求量月增无减。我县的银杏生产,通过近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万亩,发展势头和销路看好。收集中规划在正坝片区继续发展,建成规模连片的银杏生产基地2万亩。

(七)薄荷生产基地。薄荷是太极集团的特殊原料药,用量很大。我县常年零量栽培面积约1000亩,产量近100吨,主要作调配药用。规划从江苏引进良种,在江里片区沿河两岸的临江、铁桥、南雅等乡镇集中发展1万亩。

六、项目建设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开县实施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规划发展面积15万亩,基地投资共需1220万元。其中云木香扩繁需种子15万公斤,需投资60万元;玄胡扩繁需种子80万公斤,需投资800万元;柴胡扩繁需种子5万公斤,需投资50万元;辛夷需种苗200万株,需投资200万元;杜仲扩繁需种苗100万株,需投资40万元;薄荷引种每亩30元,需投资30万元,银杏扩繁需种苗100万株,需投资40万元。

总投资中,申请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100万元,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补助资金400万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农业项目资金配套投入200万元,农民自筹520万元。

七、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15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提供优质中药材应市2万吨(其中木香6000吨、玄胡3000吨,柴胡3000吨,辛夷花1000吨、杜仲皮2000吨、薄荷3000吨、银杏果2000吨),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木香1500万元,玄胡5000万元,柴胡3000万元,辛夷花3000万元,杜仲1500万元,薄荷1000万元,银杏1500万元),全县农民人平增收130元,每年可增加财政税收1000万元。

(二)社会效益。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的实施,GAP管理标准的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GAP管理的实行,对中药材实行市场准入制,有效地保护了基地药农的利益和龙头企业的利益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三)生态效益。辛夷、杜仲、银杏等本木药材基地的建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八、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

实施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我县具有独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为了把自然资源优质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持续、快速、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的,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县将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合理规划布局。规划发展的七大基地,按照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与扶贫、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区域布局,创特色名牌。

(二)加强科技培训。县里统一从农业、林业、医药等部门抽出具有中药材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组建中药材生产、营销的专业科技队伍,专司其事做好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的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层次、分段分片把中药材生产加工的配套技术培训到每个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质量。

(三)加强基地投入。在财政农发资金中建立中药材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推广。出台优惠政策,对中药材生产的骨干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激励农户发展。以优惠政策吸引私营老板、个体大户、农业科技人员投资中药材专业开发,增加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四)培植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购销协作关系。在大力培育我县目前两个药制厂和中药材购销公司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创办龙头企业和中药材经营实体,搞好中药材的粗加工和出口深加工,争取把我县作为各大药厂的原料基地,形成一个产供销”快速通道”和公平竞争、蓬勃发展的中药材营销新局面。

(五)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我县中药材批发市场和基础设施,广招全国各地经营业主,把我县建成全国有名的地产中药材集散地,扩大中药材的流通辐射能力。

(六)切实加强领导。组成由县委、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当中的具体问题。

九、结论

开县实施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加工技术成熟,加工能力雄厚,营销网络覆盖面广,信息畅通,信誉度高,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的实施,顺应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符合我县经济发展和扶贫投资方向,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具备建立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基地的优越条件。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对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草药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3-1-28 15:37:34

中草药

中藏药材种植及加工基地建设扶持项目建议书

2023-2-10 23:55:24

搜索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