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1
1.1项目概要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综合评价与结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5
2.1贫困根源分析
2.2项目背景
2.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概况…………………………16
3.1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概况
3.2项目协作单位基的本概况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26
4.1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4.2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情况
4.3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29
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5.2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第六章 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32
6.1 项目的基本原来、关键技术及工艺路线
6.2中草药科研种植的成熟性和可靠性
第七章 项目的组织及经营方式…………………………37
7.1项目组织管理
7.2项目经营方式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40
8.1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2项目实施年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1
9.1 项目总投资规模
9.2 投资使用方案
9.3 资金筹措方案
9.4贷款偿还计划
第十章 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43
10.1经济效益分析
10.2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一章 风险分析…………………………………… 46
11.1项目风险分析
11.2技术风险
11.3 市场风险
第十二章 结论和建议…………………………………48
12.1总结
12.2建议
附表目录
1、附表-1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表
2、附表-2土建及装饰工程投资估算表
3、附表-3设施设备投资明细表
4、附表-4流动资金估算表
5、附表-5总成本费用
6、附表-6运营成本费用
7、附表-7劳动定员及工资福利费用估算表
8、附表-8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9、附表-9利润表
10、附表-10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11、附表-11现金流量表
12、附表-12投资回收期
附件目录
1、项目备案文件复印件
2、环保情况证明复印件
3、林权证及土地租赁合同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5、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6、企业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1.1.2 项目性质:新建、扩建
1.1.3 项目实施地点:镇安县木王镇等四乡镇
1.1.4 项目承担单位:镇安县瑞琪中药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1.5 项目建设期限:1年6个月(2011年11月——2013年4月)
1.1.6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项目建设布局
本项目的建设依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的要求,以公司基地为产业发展示范基础,按照开发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干群积极性高,项目选在木王镇、杨泗镇、柴坪镇、云盖寺镇等乡镇为项目建设区。
(2)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种源基地建设① 建设药材种质资源圃。建立猪苓、重楼和白芨种质资源圃150亩。② 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00亩。2)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公司按照中药材GAP标准,建立1000亩的三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扩建1000平方米中药材粗加工厂。3)猪苓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建设采用 “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科技” 的模式,按照GAP要求,与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县4个项目乡镇建设4000亩的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4)科研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全县中药材科技服务中心一处,基地技术服务中心4个。
1.1.7 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占总投资的86%,流动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
1.1.8 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企业自筹1300万元,占总投资的62%, 申请农业银行贷款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申请国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 名 称 | 单位 | 指标值 | 备 注 |
1 | 产品规模和方案 | |||
1.1 | 猪苓、重楼等三种中药材规范种植 | 亩 | 1000 | 增收800万元 |
1.2 | 猪苓、重楼等三种中药材推广种植 | 亩 | 4000 | 增收2400万元 |
1.3 | 安置劳动就业 | 人 | 600 | |
1.4 | 人均年增收 | 元 | 1000 | |
2 | 总投资 | 万元 | 2100 | |
2.1 | 固定资产投资 | 万元 | 1800 | |
2.2 | 流动资金 | 万元 | 300 | |
3 | 销售收入 | 万元 | 1064.73 | 正常年平均 |
4 | 总成本费用 | 万元 | 334.93 | 正常年平均 |
5 | 经营成本 | 万元 | 280.93 | 正常年平均 |
6 | 利润总额 | 万元 | 671.24 | 正常年平均 |
7 | 投资利润率(%) | 29% | ||
8 | 上缴税金 | 万元 | 226.37 | 正常年平均 |
9 | 净利润 | 万元 | 459.5 | 正常年平均 |
10 | 财务内部收益率 | % | 23.97% | 税后 |
11 | 财务净现值(Ie=12%) | 万元 | 990.71 | 税后 |
12 | 静态投资回收期(税后) | 年 | 5.97 | |
13 | 动态投资回收期(税后) | 年 | 12.89 | |
14 | 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 | % | 31.9% | |
15 |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 | 万元 | 339.65 |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3.1 国家及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3.2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1.3.3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3.4 陕西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1.3.5 陕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开发的决定》。
1.3.6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
1.3.7 《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1.4 综合评价与结论
1.4.1 综合评价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陕西省《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精神要求,市场前景较好,建设内容和规模切合实际,技术方案科学可行,投资估算合理,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措施得力,运行方案科学可行,符合环保要求和规定。
从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来看,①投资估算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② 投资收益率高,回收期较短,偿债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③ 项目实施后,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从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陕南猪苓、重楼和白芨产业链的形成,带动退耕农户的增收,同时为猪苓、重楼和白芨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通过建立仿生种植示范点。开展猪苓、重楼和白芨的良种先育、繁育和保存研究,建立优质资源库,为名优道地中药材的稳定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1.4.2 结论
该项目有显著地综合效益,具有可行性。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镇安县位于陕西省秦岭南鹿,,属长江水系流域,北连关中,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辖19镇,204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人。镇安县地处秦岭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多年来为确保南水北调不受污染,镇安不能发展大型工业尤其是化工企业,因此镇安县农民只有农业收入,基本没有工业收入,多年来全县财政收入维持在2亿元以下,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乡、村、镇农民生活更加贫困。
2.1 贫困根源分析
2.1.1 镇安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份田”的山区农业县,受自然条件制约,山区耕地少,土壤贫瘠,因而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种田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无疑,此路不通。传统的农业无法让他们摘掉贫困的帽子,要发展经济,只有在人均6.8亩的林地上做文章了。
2.1.2 无工不富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镇安县山高林密,是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之一,为保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不受污染,国家限制在镇安山区发展工业企业,因而也影响到镇安县的财政收入;
2.1.3 镇安县大片山林规划为国家生态林,近年来已禁止砍伐林木,大部分农民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2.1.4 镇安县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民种田主要是靠天吃饭使种田的产量不稳,农民收入起伏较大;
2.1.5 镇安县地处秦岭深处,距沿海港口及国家内其它大城市较远,造成产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产业的发展。
2.1.6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技能差、主观依赖性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民剩余劳动力相对素质较低,不善经营,缺少闯劲致富门路。
2.1.7 大部分贫困农民户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及缺少对生产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2.2 项目背景
扶贫帮困是国家历来一贯的政策,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国家出来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鼓励措施,国务院过阅[1997]65号会议纪要、人总行《关于试办国家扶贫基础工程实验项目贷款的通知》以及《中国弄业银行扶贫基础工程实验项目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银函[1994]654号),国开办发(2008)29号《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等对信贷扶贫做出了详细规定。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提出:“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抓好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电力开发、生态旅游‘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领域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中药材资源,实施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做大做强中药产业”。为陕南实现突破性发展制定了总体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了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四大绿色产业的主攻方向,也为镇安县实现突破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公司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开发了“镇安县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镇安县地道药材道地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数据,同时探索林下仿生种植中药材,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动镇安县农民增收,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1项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种质源的研发和保护及推广是项目建设中重要的内容,药用植物种植资源是之要用植物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是要用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自我繁殖过程的体现,可以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发展与演化、突变与遗传,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野生和栽培两部分。其研究内容包括:⑴药用植物野生和珍稀濒危种的基因保护;⑵栽培药用植物种貭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护及良种选育。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主要是以引种驯化和良种选育为目的,其鉴定和评价应包括性状、产量、质量和抗逆性等特征;种质资源的保存通常通过收集并保存种子(包括组织和器官)、就地和迁地保护等几种形式;良种选育实质就是药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在加工,而野生种植及其近缘是育种的主要基因来源。
19世纪,瑞士科学家A.de Candolle提出大部分栽培植物起源于旧太陆。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H.V.Harlan认为植物多样性已受到威胁,必须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70年代以后,人们对化学药开发成本高、风险大和周期长达了共识,中药资源以其几千年的临床经验自然成为iguanzhu的焦点。加之国际社会医疗模式的网改变和回归自然的呼声,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特别青睐中国丰富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掠取。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健康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药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七五”期间,国家组织对近1000种药用植物的种子休眠与萌发习性、储存与寿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通过自然保护去和植物园,保护的药用植物种类约3000-4000中。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重点课题“资源在中要材品质形成中的做用与调控”。
根据1985-1989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药用植物385科2312属11118种(含种下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品种考证、文献整理、质量标准提高、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甚至临床研究工作。目前重要资源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⑴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即GAP;⑵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⑶建立化学成分指纹图谱;⑷DNA遗传标记技术用于品种鉴定、地道分析及良种选育。⑸药用植物新产品开发。
中药材质量稳定是中药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着中药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在全国形成了药材种植热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实行《中药材仿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截至2005年12月,全国通过GPA认证的中药材26种。目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在全国方兴未艾,发展声势入伙如茶。如何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中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是重要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药产品进军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也是中药产业振兴的基础,指纹图谱及DNA技术势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是中药材研究的趋势和主流。药用植物的保护开发,可以形成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而起药材质量标准的确立可以达到知识保护,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⑴长期大面积栽培呆滞生物多样性降低,种质退化严重;⑵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过去主要以产量为依据,缺乏科学性。种质资源退化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病虫害严重,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使中药材出口的中成要质量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无法摆脱势。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良种选育,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秦岭是南北物种的交汇带,,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号称天然基因库。据《陕西中药名录》记载,陕西境内药用植物达241可997属2271种(含种下单位)。陕西主要名优地道药用植物有猪苓、天麻、杜仲、纹股蓝、葛根、黄姜、秦艽、白芨、连翘、重楼等,均享有盛声誉。开发成功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如绞股蓝,为陕西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陕西省政府充分挖掘利用本省资源优势,大胆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已使陕西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GAP基地、全国第二大中药省区。在陕西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是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广大山区脱贫致富地 需要,也是制药企业的需要,更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陕西省政府的大力发展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不但重视总结推广经验,更重视大面积栽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超标及种质退化等。如果有些栽培品种出现退化,会对陕西中药产业造成打击其损失难以估计。因此,防止种质退化问题应是目前我省药用植物研究的重点。
要保证种质质量,除了选种正确外,必须选育优良品种。而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研究该品种在野生状态下的生长环境、分不规律、遗传多样性等,开展良种选育和培育。同时,针对其特定成分,还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融合、基因克隆与转导等提高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群)的含量。
陕南地产名优药用植物种类较多,本项目拟对猪苓、重楼、白芨活和天麻四种药用植物进行重点研究推广。
2.3.2 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全县项目基地乡镇地区农民特别是周边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脱贫。
镇安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往交通不畅,信息交流闭塞,农民对所出自然环境的优势缺乏认识,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缺少改变自身落后状态的意识。该项目的建设,将充分依托基地乡镇自然资源,在林下实施中草药仿生种植等一系列开发活动,将使农民对合理利用自然优势资源进行开发的商品意识有所觉悟,使其观念得以改变、思想得到解放,并自觉投入到产业开发的行列。
2.3.3 通过项目建设,全面带动基地乡镇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尽快的实现经济脱贫,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镇安县为山区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用地条件差、传统农业产值低、效益差;二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缺少骨干企业,对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不大;三是城镇容量小,第三产业层次较低,发育不全,效益不高。因此,必须立足当地自然条件,扬长避短,发挥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变劣为优。只有利用自然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价值高、效益好、技术含量高、高效、适宜大面积推广的特色农业项目并使之产业化,才是解决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本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到上亿元,必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和促进我县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可带动以药品、保健品、饮料等相关产品的开发及其深加工生产企业投资,从而促进镇安经济突破发展。
项目建设,将中草药仿生种植可研基地、规范化种植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等整体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对于基地乡镇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并能全面提升基地乡镇产业的水准,推动全乡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乡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接近脱贫,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4 通过项目建设,延伸当地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基地乡镇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地乡镇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规模小,农民经济来源有限,缺少规模化的产业经营。通过项目建设,将在林下实施中草药仿生种植以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并通过科学选育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中药材品种猪苓、重楼、白芨、天麻,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中药材产业化种植。从根本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和拓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确保基地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
2.3.5、本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镇安县因受交通、文化、经济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全县24.83万农业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12.4万人。县内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坡地面积相对较大,在实施退耕还林以后,25度以上的坡地大部分退耕。大量耕地退耕既造成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失业,又使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浪费。退耕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利用山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林果、中药材种植,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保持水土,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符合国家鼓励类政策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按项目设计,公司建立千亩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引导带动下,转变农民观念,提高认识,学习技术,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建设4000亩猪苓基地,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2.3.6本项目是为建立健全全县药材科技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需要
通过实施中药材规范化栽培,逐步建立健全中药材现代化和产业化体系,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人才结构、高新技术、投资来源和市场体系等方面,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四个乡镇地区中草药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解决200人的务工就业问题。实现基地乡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加快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
2.4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2.4.1成果来源及致使产权情况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是由陕西省农业勘察设计研究原设计和论证。其中中草药仿生种植和规范化栽培是由西北大学、陕西省GAP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团对技术指导并负责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从而保证项目实施在技术上有支撑保障,在管理上更加科学合理。
2.4.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镇安县地处秦岭腹地,“中国板栗之乡”,在地理环境、气候、自然景观、生物种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地理优势: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位于北纬33.8’至33.48″57’,东经108 34″35’至109 36″51’。距陕西省西安市110公里,离商洛市178公里,面积3487平方公里。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
气候优势:镇安地处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南北景观荟翠,虽属长江流域,但有黄土风情,虽归西北地区,却有江南美景,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半湿润性气候。年均日照1947.4小时,年均气温12.2℃,无霜期206天,年降水量800一11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04.8毫米,年均降雨量804.4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较大。
水文优势:镇安有大小河流5801条,河流水域面积61万亩,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过境河流有洵河、乾佑河,出境河流有5条,流域多为林区。
景观优势:县境内海拔高度落差大,境内最高点为杨泅乡鹰嘴石,海拨2601.6米,以洁、秀、清、奇而著称,最低点是龙胜乡询河村河谷,海拨344米,高低落差2257.6米,境内自然景观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群落丰富。
生物优势:全县有林地面积26公顷,森林覆盖率94%,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1900多种,中药材1600余种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270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羚牛、娃娃鱼等珍稀野生动物达35种。
2.4.3 交通状况良好,基础设备完备
镇安县山境内道路四通八达,有公路干线2条,支线8条,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该项目基地乡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良好,出行非常便利。
全县电力充足,输电线路属西北电网,有11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余关中相通,境内高低压线路纵横成网,实现了村村通电。县境内建成大小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10022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22万千瓦小时,电力条件能够保证项目生产需求。
县内通讯十分便捷,电信、移动遍布全县204个村,实现了国际国内超拔,村村网络信号覆盖。
镇安县全县人口29.3万余人,劳动18.83万人,剩余劳动力近3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足,人工成本合适,能够保证项目基本人力资源要求。
2.4.4 技术支持单位实力雄厚
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全国重点院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院校,一直非常积极参与我省的中药现代化建设,在药用植物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取得丰硕成果,在中药药研发方面已显示出雄厚实力,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都非常明显。因而有其规划和实施的中药仿生种植科和规范化栽培技含量更高,整个项目的观光品味降会大幅度提升。由其科学选育确定具有发展前景的猪苓、重楼、白芨、贯叶连翘等适生中药材品种,为中草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综合利用和开发当地的自然优势,同时将镇安中草药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提出了5000亩陕南四种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为镇安贫困山区的贫困面貌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概况
3.1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概况
3.1.1 基本概况
镇安县瑞琪中药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科技服务农业,健康惠及众生”为理念。公司按照现代化得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实行法人负责制。根据业务特点,公司下设业务部、财务部、技术研发部,现有职工42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7人,同时还聘有高级农艺师、财税顾问和税务顾问3人。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金500万元,法定代表人马云惠。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个集中草药规范种植销售、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成为镇安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2009年以来,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然生态和科技优势,积极探索山区退耕还林后,农民脱贫后续增收发展问题。公司在镇安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的帮扶下,依托陕西省GAP工程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技术指导,致力于地道中药材种植,现已建成猪苓种植示范基地600亩,重楼、天麻和白芨示范基地500亩,良种核桃基地2500亩。向农民免费提供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并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经营管理模式,与基地农户通过订单合同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地带动了镇安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公司组织机构为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各部门负责人为总经理负责,各部门都建立有一套适合企业、部门发展的规章管理制度,各项职责要求明确,并行之有效高效。下设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基地部、经营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科研部)等部门。
按照中、省、市、县“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促进镇安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采用结构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镇安县瑞琪中药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实施的镇安县西部乡镇5000亩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已被县委、县政府列为2010年县级重大项目之列,该科技示范基地已被纳入全县中药材示范基地之首。
3.1.2、单位财务状况
公司财务制度健全。截止2010年12月底,企业资产总额为865.3万元,负债272.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1.5% 。201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21.62万元,实现净利润95.80万元,
公司财务管理规范,资源结构良好,经营稳健,无不良资产。
3.1.3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项目经理:马云惠,镇安县人,陕西中医学院临床中医专业毕业,大专学历,现年37岁。1994年7月参加工作,在镇安县木王镇中心医院工作,1998年下海经商,创办了西安南山药材购销站,后又创立了公司的前身——镇安中药材种植场,2009年4月创建镇安县瑞琪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经商以来一直靠诚信经营,以优质的药材、优惠的价格、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凭诚信经营理念与国内众多知名中药企业—中国药材集团、天津中新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郑州现代药业集团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运用现代企业发展模式,促进企业逐年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企划、办公室等各职能科室齐备,财务核算体系完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采用量力而行、区别对待的策略,根据收入规模、计划对应收应付账款实行总量控制,保证足够的流动资金,公司信誉良好,运转正常。公司自2006年起在镇安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的帮扶指导下,自建猪苓种植示范基地600亩,重楼、白芨示范基地500亩,良种核桃基地2500亩;同时联结509户农户发展建设2200亩药源基地,与基地农户通过订单合同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成立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中心,由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学专业人才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向农民免费提供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并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经营管理模式,有力地带动了镇安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3.2 项目协作单位的基本概况
3.2.1 基本概况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专职人员70人,平均年龄43岁,45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占92%。组成结构如下;
表1.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员基本情况
职 称 | 教授 | 副教授 | 副研 | 高工 | 讲师 | 工程师 | 其他 |
人数 | 20 | 19 | 1 | 2 | 17 | 8 | 3 |
学历 | 博士 | 硕师 | 学士 | 其他 |
人数 | 43 | 11 | 12 | 4 |
比例 | 61% | 16% | 17% | 6% |
3.2.2 技术创新能力
3.2.2.1 研究开发团队结构及主要技术成就
表2.研究开发团队结构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所学专业 | 承担任务 | 所在单位 |
赵桂仿 | 男 | 56 | 教授 | 药用植物 | 负责人 | 西北大学 |
猪苓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 ||||||
魏朔南 | 男 | 55 | 研究员 | 植物资源 | 子项目负责人 | 西北大学 |
李颖 | 女 | 35 | 总经理 | 经济管理 | 基地管理 | 西北大学 |
忠华 | 男 | 46 | 副总 | 经济管理 | 基地里 | 西北大学 |
张文勇 | 男 | 24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品种收集 | 西北大学 |
郭伟娜 | 女 | 25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栽培试验 | 西北大学 |
刘彩琴 | 女 | 26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栽培试验 | 西北大学 |
重楼资源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 ||||||
岳明 | 男 | 41 | 教授 | 药用植物 | 子项目负责人 | 西北大学 |
刘晓 | 女 | 33 | 讲师 | 植物生理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李倩 | 女 | 24 | 博士生 | 药用植物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李永亮 | 男 | 26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土壤分析 | 西北大学 |
蒙乾财 | 男 | 25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种植资源 | 西北大学 |
唐文婷 | 女 | 24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天麻资源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 ||||||
刘文哲 | 男 | 44 | 教授 | 植物学 | 子项目负责人 | 西北大学 |
周亚福 | 男 | 27 | 博士生 | 药用植物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藤丽 | 女 | 26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王翠翠 | 女 | 25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土壤分析 | 西北大学 |
夏丹 | 女 | 25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种植资源 | 西北大学 |
邱志坚 | 男 | 28 | 硕士生 | 药用植物 | 生理生化 | 西北大学 |
白芨资源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 ||||||
郑晓晖 | 男 | 40 | 教授 | 分析化学 | 子项目负责人 | 西北大学 |
郝保华 | 男 | 46 | 教授 | 中药学 | 产品开发 | 西北大学 |
王世祥 | 男 | 42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 | 产品开发 | 西北大学 |
赵新锋 | 男 | 29 | 博士生 | 分析化学 | 种植资源 | 西北大学 |
南叶飞 | 男 | 29 | 博士生 | 分析化学 | 种植资源 | 西北大学 |
兰薇 | 女 | 26 | 博士生 | 中药学 | 分析测试 | 西北大学 |
杨洁 | 女 | 26 | 硕士生 | 中药学 | 产品开发 | 西北大学 |
魏硕南: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雪,主要从事漆树科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的资源研究。
2002至今承担项目;
①秦巴山区漆树资源可持续发展及规模化管理(2002——2003[2001DIB10080],国家科技部社会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②陕西省漆树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03-2004[2002K02-G3]陕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
③季节变化与漆树生漆产量和质量关系的研究(2004-2006[04JK165])
④漆树HPLC指纹图与遗传多样性研究(2005-2007年[2005C119]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
⑤药用黄芩的根发育及黄芩苷的积累动态研究(2007-2009年)陕西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28万元。
⑥漆树结构与生漆产量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2009-2011年[308701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万元。
⑦陕西漆树不同品种的树皮结构与化学成分的研究(2009-2010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万元。
岳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2002年至今承担项目:
①重点保护植物华山新麦草的种群结构及保护对策研究,2000-200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0SM17),2万元
②毒药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的研究。2000-2002,林业部CEF科研基金,5万元
③补充紫外——B辐射改善贝母品质的研究,2003-2004,陕西省教育科研专项基金(02JK079),2万元
④C3、C4植物碳氮资源分配队增加的UV-B辐射的响应,2005-2006,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65]546号),3万元
⑤增强UV-B辐射伤害植物的激光防护、修复及机制研究,200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69),25万元
⑥UV-B辐射对光合作用塬初光能转换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2007-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366),25万元。
⑦资源斑块格局与独叶草种群生长分析格局藕合研究,2007-200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07JK407),2万元。
刘文哲:教授,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学,目前主要从事珍惜资源植物繁育研究。
2002至今承担项目:
①喜树碱新型原料植物的快速繁育(03JL39),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2003.7-2005.6.
②喜树内生菌与喜树碱积累的关系[教外司留(2003)406号],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③中国特有植物大血藤的生殖生物雪和药用成分的研究(2000SM1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1-2003.12.
④虎杖蒽类物质积累规律的细胞化学定位。01JK09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2002-2004.
⑤棉花分泌结构与其对病虫害抗害性的关系研究(06JK180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2007-2008.
⑥蒙古扁桃生殖生物学。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基金(2008-2009)。
⑦能源植物黄连木果是高产和高含量的繁育技术研究(2008K08-090)。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2009)。
郑晓晖:教授,主要从事复方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代谢应答和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
2002至今承担项目:
①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2002)264,陕西省科委中药现代化项目,10万元。
②中草药现代化及“吸烟与健康”研究及工程中心建设计划2002-2012,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长夜计划”项目(天士力子项目),1000万元。
③复方丹参方中对药体系物质基础的研究(2005103),2005-2007.陕西省中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课题,2万元。
④一类新丹参素异丙酯的研究开发(2006KZ10-G5),陕西省科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5-2007,10万元。
⑤丹参方中君使对药体内校应物质的研究开发,2007-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7151),75万元。
⑥基于非平稳随机过程的’君-使“对药数理模型的构建及应用2008-2010,陕西省着那个药管理局招标课题,1.5万元。
⑦A1pha1-受体亲和色谱药物筛选新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2009-2011,国家自然基金,32万元。
⑧康高原缺氧化学1类新药IDHP的研究,2009-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0万元。
3.2.3 开展技术开发工作地基础条件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近几年通过引进人才、与企业联建试验室等举措,将传统优势学科和现代学科前沿有机结合,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进展迅速,加之211工程的力支持,实验室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依托西部资源生物现代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12台;高效相色谱-离阱质谱联用仪(HPLC-MSn)、气相色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GC-FTIR)、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92DCE-MSn)、质谱仪(MS)红外光谱仪(IR),气相色谱仪(GC)、双波长薄层扫描仪和液相相制备色谱仪各2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速逆流色谱仪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度计各1台,为本项目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
实施本项目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性能良好,相关的试验平台建设、技术改善、技术引流、合作等已经完成,其他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规范化种植示范点已经落实。
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年在完成原生物系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叶顺利完成了药用植物研究重心的转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分别向三个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以胡正海教授为核心的药用植物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关系研究方向,以孙文基教授为代表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向,和遗赵桂仿教授为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植物种植资源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向。
药用植物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关系方向:先后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如有胡正海教授主持的三种经济植物分泌组织和分泌物产生和分泌关系(1992-1994),三种药用植物形态发育与药用成分积累关系(1994-1996),金丝桃属植物的分泌结构及其与金丝桃素相关性的研究(2001-2003),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与芦荟素相关性的研究(2005-2007)等等。
中药化学方向:如孙文基对秦艽和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开发出中药1类新药“秦龙苦素”、5类新药“金替纳胶囊”和5类新药“艽龙胶囊同时”建立陇县“秦艽规范化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赵长琦教授对桃儿七和鬼臼毒素类成分的研究和开发获得陕西省科技二等奖;刘建利教授在丹参的体内代谢物种筛选出了丹参素异丙酯,已申请专利;利用绞骨蓝体取物作为添加剂的低危害卷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开着白芨的应用基础研究。
植物种质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向:
由赵桂仿教授主持并已完成的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表研究基金项目“秦岭生物多样性及科持续利用研究”以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华山新麦草的居群结构和种类遗传多样性研究”、“金钱槭属植物分子亲缘地理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等对陕西药用植物的种植资源研究提供了成熟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生命科学院的“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中心”、“西北大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陕西省生物技术实验室”、“|陕西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已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可为这项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4.1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本项目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对陕西中医药产业以及陕南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为陕西中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项目技术成果直接服务栽培、引导栽培并进一步指导药用植物后期开发。主要表现在:
4.1.1促进陕南猪苓、天麻、重楼和白芨产业链的形成、猪苓、重楼和白芨均属陕西主要名优或地道药用植物,对其终端产品的开发处于不同阶段。本项目通过种质资源研究,为猪苓、天麻、重楼和白芨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4.1.2通过建立种植示范点,开展猪苓、重楼和白芨的良好选育、繁育和保存研究、建立这三种名优地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4.1.3本项目拟重点分析猪苓、重楼和白芨的生长环境,引导药材规范化栽培,为陕西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问定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4.2 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生产情况
项目申单位对猪苓的化学成分替代资源、采收季节、产地加工和全国种种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申报单位与陕西道地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镇安基地,被商洛市列为八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在培育技术方面,从种子、菌种选育、栽培、大田管理、采收加工到储藏,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楼、白芨已通过育苗和实验田栽培,对其或性成分建立了HPLC和GC-MS检测方法,能够进行初步品质评价。
4.3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猪苓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据有关媒体报道和有关业内专家估算,90年代末期,全国猪苓总产量约10000吨以上,2000年降至5000吨,2002—2004年又降至3500吨,2005—2007年再降至2500吨左右,2008—2009年已降至1500吨左右。野生猪苓面临濒危,因此,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材。缺口加大,价格年年上涨。市场调查表明,猪苓产不足需,供需年年出现缺口,而且缺口连年加大,平均每年高达50%以上,缺口即是商机,“赢贱缺贵”,猪苓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据对猪苓2000—2009年市场价格上涨趋势调查,1999年价格为26—28元(千克价,下同),2000年上涨至30—32元,2001—2002年又上涨至36—38元,2003—2004年再涨至40—50元,2005—2006年已攀升至60—70元,2007—2008年首次突破百元大关,上涨至100—125元。进入2009年后,药材市场上的部分药材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走动迟缓,销量与价格双双低迷,但猪苓却逆势而上,产销两旺,供不应求,走势坚挺,逐月上涨,由年初的100—130元,上涨至4月份的105—135元,6—7月份连续走高至110—140元,8—9月份又攀升至115—150元,写下了有史以来的价格新篇章,令多商始料不及。后继乏力,价格持续走高纵观猪苓市场2000一2009年的轨迹全貌,我们不难看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猪苓的走势持续攀高,价格一路上行,这已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那么,猪苓的后市即2010年乃至2011—2012年将走向何方?产销畅否?价格涨否?公司经过较为详尽的市场调查,请教了多位业界资深人士,并查阅了大量有关猪苓产销的历史资料,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野生猪苓资源已经枯竭,正在走向濒危之路,各地库存十分空虚,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野生变家种步履维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短期不易形成规模,产量杯水车薪,猪苓市场后继乏力,市场价格上涨已成定局,不排除价格有望继续突破前期高点的可能。
重楼、白芨资源枯竭,需求逐年上升 用途一再扩展。年用量均超过10000吨,除药用外,还广泛用于保健品、食品行业、工业等,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5.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该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脱贫致富为目标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产业化、国际化”的指导思想,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形成有效地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项目建设,达到扶贫助贫的目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2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
1)种源基地建设① 建立药材种质资源圃
1、 以猪苓、重楼、天麻和白芨四种种陕南重要中药材为重点,通过对其栽培种、野生种及野生近缘种的种植资源调查,收集、筛选、遗传背景分析,生物学特征、生态环境因子、化学成分的观察分析,筛选和确定两种评价技能指标,建立优良品种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选育1-2个优良品种,建立150亩模拟物种自然杂居环境、药材质量可控的规范仿物种植示范基地,为地道药材道地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数据。
对陕西省和外省的猪苓种质资源进行普查,经专家准确鉴定后,收集、整理各地猪苓种质资源,建立占地150亩的种质资源圃,分别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保存猪苓种质资源,为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② 建立猪苓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占地3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为猪苓等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提供大量的优质种子。2)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公司按照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建立1000亩的三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扩建1000平方米药材粗加工场。3)猪苓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建设采用 “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科技” 的模式,按照GAP要求,与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县4个项目乡镇建设4000亩的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由农户自己经营,公司给予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培训、市场销售的支持。使其向产业化方向逐步迈进,为以该三种中药为原料的新药研发提供优质原料保障。以进一步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产品。4)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以县科技局、扶贫局牵头,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省GAP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大学为技术依托,以镇安县瑞琪中药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建设全县中药材科技服务中心一处,基地技术服务中心4个。按照GAP要求,开展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包括病虫害防治、有效成分含量动态积累、不同生理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等条件对其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及采收、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等,制定中药材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制定种苓和药材的质量标准,为项目药材栽培的规范化和GAP认证提供技术指导,从根本上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基地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选择种子、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采挖加工等,以稳定和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对基地大气、土壤、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对药材生产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督管理,确保生产中严格执行SOP;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对猪苓的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农残”;种子、药材等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进行检验和检疫,确保其符合GAP要求。力争经过二年的建设,使药材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每年组织开展4此大型技术培训,每次300人,培训1200人,为项目乡镇、村、组培养技术骨干,促进全县药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章 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6.1 项目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工艺路线
6.2 项目的基本原理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为陕西秦岭地道药材和《中国药典》(2005版第一部)猪苓药材原菌类之一。生于海拔1200-2500米间的山坡林地,陕南山区均产。
猪苓人工栽培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关键在于正确模拟猪苓的生态环境,掌握猪苓和蜜环菌的关系,人为创造良好的营养、温湿光气条件,协调“段木一蜜环菌一猪苓”之间的共生关系。20 世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和药农的不断探索,在树根上采用菌核伴蜜环菌的活树根栽法,在灌木、阔叶林间采用坑培法进行人工半野生栽培获得成功,成为目前产区的主栽法,单产达15-30公斤/平方米。随着猪苓研究技术的发展,采用孢子和菌核组织分离制纯菌种进行有性繁殖栽培试验也获得成功,但尚未大面积推广。
重楼Parispolyphylla Sn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又称七叶一支花、灯台七,为陕西地道药材和《中国药典》(2005版第一部)重楼药材的原植物之一。生于海拔700米-2700米林间的疏林下阴湿酸性土中。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河南、湖北、广东、云南、西藏等省区,陕西则主要产于秦岭巴山地区,重楼属植物作为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均有记载,重楼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强,临床应用范围广,具有抗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和止血等作用。治疗跌打损伤杨浦独特疗效,是“云南白药”、“季胜德蛇药片”、“热毒清”和宫血宁“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中国是资源丰富集区(全世界有24种,中国有19种),但该植物生长缓慢,从种子的萌芽到根茎入药,需要7-9年的时间。另外,重楼主要活性成分独特的疗效,以及新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在不断被发现,对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野生药材产量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重楼产品的需要。为了可持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对其种子萌芽、种苗发育、生长调控、病虫害防等制约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本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进行良种选育,建立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
白芨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版本),主要陕西、四川和贵州,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白芨具有补肺,止咳化痰,止血生肌。治矽肺,肺结核,百日咳,气管炎,消化道出血,痈肿,外伤出血等症的传统用药。除了用于临床配方外,还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据不完全统计,以独活作原料声场的中成药有用白芨制备的一种新型的末梢性血管栓塞剂———白芨胶、追风丸、天麻丸、外用舒筋药水、坎离砂、风湿药酒料等60余种。长期以来白芨只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其中陕西、贵州和四川占总产量的85%以上,由于长期对白芨野生资源的掠夺式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日暂枯竭。陕西为白芨的传统主产之一,陕西的镇安、镇平、留坝、旬阳、太白佛坪、汉阴、紫阳等地均有分布的栽培。因此在陕西省建立白芨的示范栽培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镇安县西部的木王、杨泗、云镇、柴坪镇的气温、光照、降水量、土壤和植被等条件非常适合猪苓等上述药材的生长,为药材仿生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力促进陕南猪苓等中药产业链形成,对陕西中药产业以及陕西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6.1.2项目技术路线
①中草药种植品种的选定和种植技术
选定猪苓、重楼、白芨等3种中药材作为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栽培品种,这3个中药材品种是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科学选育确定,极具市场发展前景,是项目实施区域内适生品种。在种植基地技术和产业化推广中,依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组,按照规范栽培技术种植,确定种植基地,并按照要求建立种植管护检测档案。
②中草药种植基地实施技术路线
野生种植选择→采集→驯化→基地栽培锻炼→正交试验→确
立栽培技术→良种繁育→DNA鉴定→建立栽培示范图→栽培技术推广。
6.1.3中草药科研种植的关键技术和基地难点
①高含量优质种子的选用技术
药材种子工程中易发生变异,应及时收集并隔离繁育,或通过诱导多倍体,或开展基因育种时间,获得高含量优质种子。
②推广种植选地
药材质量与地道性关系密切,从全国分布区来看,有效成分含量和采取年限差别比较大,其出苗率、成活率、抗病虫害能力等均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规模化种植时首先要考虑环境条件,选择药材适生区进行推广。
- 中草药科研种质的创新点
①采用种质资源研究方法,选育优良品种。应用大天普选和生物育种方法得到的钙含量品质,栽培后容易出现种质资源退化,需要不断利用种质库进行复壮,适其形成稳定的遗传特征。
②采用环境综合评价法,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猪苓等作为陕西的地道药材,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猪苓种植选地需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做一综合评价。
6.2中草药科研种质的成熟性和可靠性
6.2.1中草药科研种质的进展情况
中草药科研种质拟选猪苓已有五类制剂上市,一类制剂即将上市,对药材优选指标明确,全国种质资源清晰,陇县在哦诶基地经验已在太白县推广,猪苓、白芨制剂已进入临床前,活性成分明确,产地种植经验丰富,重楼和白芨重点为市售成提供优质原料,目前已为厂方达成共同开发意向。
6.2.2技术成熟程度
猪苓的传统育种技术、种子处理、规范化栽培、生态性施肥及病虫防害防治和合理化港灌排水制度已经确立;优良品种的繁育与复壮已攻克;初步建立了猪苓、重楼、白芨的良种评价指标和方法。
- 项目的组织及经营方式
7.1项目组织管理
根据《公司法》和生产运作特点建立法人管理结构及运营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公司制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完成项目经营目标。
7.1.1项目的组织机构及各部门职能
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有人力资源部、项目基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科研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主要工作职责为:
(1)人力资源部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等;
(2)专家咨询委员会(科研部)负责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方案等审定和中草药科研及推广工作;
(3)基建部设财务部、外联部、工程部、工程监督部、供应部五各部门,其职能分别为:
- 财务部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
- 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系协调和专家聘请;
- 工程部负责工程施工;
- 工程监理部负责工程施工中的监理;
- 供应部负责施工中设备与材料等的供应。
项目工程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图
|
|
|
|
|
|
|
7.2 项目经营方式
7.2.1 项目生产方案
(1)为了保证猪苓、重楼、白芨基地建设,推行下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和基地生态评价。
(2)建立良种评价体系和方法,并进行繁育。
(3)示范基地建设。
7.2.2 项目经营措施
该项目完成时产品为猪苓、重楼和白芨中药材或饮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管理办法规定的销售渠道,面向医院和企业开展营销
- 医院用于门诊中药房配方及生产医院自制剂用原料。用量约占总销量的20%-30%。
- 中成药生产企业是猪苓等药材的主要用户,作为生产成要的原料,占药材销量的50-60%。
- 白芨非常适合做保健品、食品工业原料,因此保健品和食品、工业生产企业也是该产品的重要客户。
- 中药提取物发展迅猛,也是药材出口创汇的良好的途径。因此该项目基地药材完全可以考虑以优质药材、提取物及其他形式开展出口业务,开发国际市场。
7.2.3 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
项目产品符合GAP或GPP要求,物污染环境的“三废“发生。
- 项目实施进度
-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1.1 项目建设周期:1年6个月
8.1.2 项目建设地点:镇安县木王镇等4乡镇
8.1.3 项目建设期限: 2011年10月—2013年4月
8.2 项目实施君度安排:
(1)2011年10月底至2012年9月底初步完成中草药种植资源圃、良种繁育基地和1000亩仿生规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2)2012年10月至2012年4月完成4000亩规范种植基地推广建设。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项目总投资规模
项目投资为2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800万元,占总投资的85.7%;流动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4.3%。具体详见附表-1、附表-2.
9.1.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固定资产投资拟主要用于基础建设费、设备购置费及配套工程费用。以上均根据陕西省最近市场价格,并结合城建单位的实际情况估算。固定资产总投资1800万元,具体详见附表-1.
9.1.2 流动资金投资估算
根据项目设计规模特点及建设单位现有流动资金周转情况,其流动资金估算按照比例估算法进行估算,流动资金为300万元。
9.2 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6个月,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
2011年10月底至2012年9月底初步完成中草药种植资源圃、良种繁育基地和1000亩仿生规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2012年10月至2012年4月完成4000亩规范种植基地推广建设。工程全部竣工验收。
9.3 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其资金筹措来源分别为:申请国家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流动资金),企业自筹1300万元。详见下表。
资金来源表
序号 | 名称 | 金额(万元) | 占投资比重(%) | 备注 |
1 | 资金来源 | 2100 | 100 | |
1.1 | 国家专项资金 | 300 | 14.29 | |
1.2 | 银行贷款 | 500 | 23.81 | |
1.3 | 企业自筹 | 1300 | 61.9 |
9.4 贷款偿还计划
公司申请银行流动资金贷款500万元,贷款期限5年。分5年期限偿还贷款。
第十章 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
- 经济效益分析
10.1.1 生产成本估算
成本估算依据是参照《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及建设单位的有关资料进行。
项目成本费用包括原辅材料、水电费、工资及福利费、维修费、折旧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经估算,正常年总成本费用为334.9万元,经营成本280.93万元,详见附表-5.。
(1)材料费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消耗和市场价格,正常年材料费共计106.47万元。
(2)工资及福利费
项目总定员为42人,其中暴扣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13人,平均年薪2.4万元;生产工人27人,平均年薪1.2万元,其福利费为年薪的14%;其他人员2人,平均年薪1.4万元。工资及福利费共计75.7万元。
(3)维修费
机器设备维修费平均每年21.29万元。
(4)折旧费
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年折旧费用为54万元。
(5) 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平均每年5.64万元。
(6)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平均每年21.29万元。
10.1.2 销售收入估算
平均每年实现销售先后收入1,064.73万元,其中年接待休闲观光人数5万人,平均每位观光者消费212.95万元估算。
10.1.3 预期收益分析
平均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64.73万元,利润671.24万元,净利润为503.43万元
10.1.4 静态财务分析(税后指标)
(1)正常年投资收益率=503.43∕2100=23.9%
(2)投资回收期=5.97年(含建设期1.5年)
10.1.5 动态财务效益分析(税后指标)
(1)投资回收期=12.89年(含建设期1.5年)
(2)财务净现值FNPV(6%)= 990.71 万元>0
(3) 财务内部收益率:该项目的寿命期无法确定,故该指标无法计算。
10.1.6财务效益评估
该项目从以上财务指标分析,财务净现值FNPV(6%)990.71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5.97年(含建设期1.5年),动态投资回收期12.89年(含建设期1.5年),投资收益率13.97%,贷款偿还期为6年。从本项目静态和动态财务效益指标分析来看,其投资收益率高,有偿金偿还能力强。
10.2 社会效益分析
10.2.1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规范镇安县中药材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通过适生中药材猪苓、重楼、白芨等3个规范基地的建设,带动全县适生区农户种植猪苓、重楼、白芨4000亩以上,平均每亩增收6000元,促进农民增收2400万元。
10.2.2 项目建设后,年平均实现收入1,064.73万元,并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同时可解决200余人就业,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第十一章 风险分析
从项目运营及发展条件的诸方面分析,项目的主要风险有:
11.1 项目风险分析
本项目年均销售收入1,064.73万元,正常年均总成本334.96万元,其中可变成本280.93万元,固定成本54万元,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BEP)为:
BEP=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可变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100%=287.02/(1064.73-1064.47-58.56)=31.9%
|
项目盈亏平衡分布示意图
盈亏平衡点的营业收入=正常年营业收入×BEP
=1061.73×31.9%
=33.9.65万元
不确定分析表明,其抗风险能力较强
11.2 技术分险
该项目在种植资源、基地建设等方面基础扎实,经验丰富,团队成员综合素质较高,成果转化能力较强,项目负责人有组织大项目运作经验,市场意识浓厚,事实上该项目优势非常明显,该项目所选品种已基本确认评价指标方法,积累了试验田种植技术参数,规模试验技术风险较小。
11.3 市场风险
以有效成分为指标选育的良种,其产品质量稳定,疗效确切,市场竞争风险小。
11.4 规避分析的主要措施
该项目主要风险来源于农户自发种植规模过大,导致药材价格下跌烂市。规避上述分析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市场消化能力。
第十二章 结论和建议
12.1 总结
通过以上各章分析,本项目的选项准确,规模适度,选址方案合理工艺路线正确,技术方案先进,经济效益上可行,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项目实施的科操作性很强。
项目立足与镇安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依托镇安县木王等4乡镇自然优势,以猪苓、重楼、白芨3种陕南重要中药材为中点,为镇安县地道药材地性的深人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数据同时探索下仿生种植中药材,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带动镇安县农民增收,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推动镇安贫困山区中药仿生种植产业化,提高陕南贫困山区人均经济收入,促进中药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镇安县走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共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3.97%,动态投资金回收期为12.89年,投资利润率为29%。因此项目在财务上具有可行性。
12.2 建议
为充分发挥本项目潜在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使镇安贫困山区
特色种植产业化开发得以实现,推动我省乃至西部地区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建议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使早日投产,早见成效。